妇女之病不同于男子者,惟经、带、胎、产等疾而已。只要月经通调,则可少生他病。故治疗妇科之病,以调经为首要。引起月经失调的原因很多,治疗应以调畅气血为主,所以调经之药不宜呆滞。月事不调,由气滞而血凝者,当先调气为主,活血为佐;由伤冷者,当温通。凡经水不通,少腹痛者,病在血海,当治血分。但血随气行,应少佐调气之品。又有妇人少腹作痛,内有硬块,溺时阴道痛如刀刺,经期错乱,得之经水未净入房,治当通化下焦之瘀滞。用檀香、琥珀、牛膝、当归须、桃仁、茜草、乌贼骨等以治之。


如果因月经失调而发生他病,则应调其月经,经调则他病可愈;如因他病引起月经不调者,则应治疗他病为主。


某妇,年三十余岁,平时月经正常,因肝气抑郁引起经闭,随即吐血,吐血后胃痛甚剧,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沉弦。治以调肝解郁温胃之剂。方用:丹参、当归、砂仁、炒白芍、黑豆、薄荷、柴胡、广陈皮、甘草、煨生姜。


此人因肝气抑郁气血不调,导致经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肝病及胃,发生吐血,故以逍遥散加减,调肝解郁为主,并兼治阳明,不必急于止血通经。以丹参、归、芍和血,薄荷、柴胡疏肝解郁,广陈皮、砂仁、煨生姜温胃,而去白术之守补。


再诊:胃痛减轻,吐血亦止。原方去砂仁加蔻壳,又服数剂,月经来潮,吐血胃痛皆愈。


【按】以上论调经。


妇人重身,首重安胎。胎隶于阳明,得母气而生长,土为万物之母,故应培土(参、芪、术、草、山药);气机调畅则胎安,疏得一分气,养得一分胎,故宜调气(木香、陈皮、紫苏、藿香);胎前易生热,生热则胎易动,故须清热(黄芩、桑叶);胎处下焦,与奇经有关,奇经八脉隶于肝肾,故当补肝肾(归、芍、菟丝子、杜仲、桑寄生),不得轻用大热大寒、滋腻淡渗之品。但因寒而胎动者,可用炮干姜、陈艾炭等以温之。


孕妇小便不利或频数,有因胞胎下压膀胱者,可于安胎方内加入桔梗、升麻、柴胡等升提之品。曾治一孕妇,怀孕五、六月,膀胱为胎儿压迫,致小便不利,因肾司二便,仍以补下为主,于补剂中加升麻数分,服后小便即通利。


【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薛立斋注《妇人良方》转引丹溪之言云:“转脬系小便闭,多因妊妇虚弱,忧闷性躁,食厚味,古方用滑利疏导药鲜效,若脬为胎所压而不通,但升举其胎,胞系疏而小便自行。”本例以补下为主略佐升提,对肝肾不足者更为合适。


一中年妇人,病恶阻,呕吐少食,精神欠佳,形体消瘦,医治二月余,热药服至干姜、附片,凉药服至石膏、大黄,愈治愈重。病人舌干苔薄,脉象软弱。投以五汁饮加沙参,一剂呕吐即止,续服数剂而愈。盖胃久为药物所困,气阴俱伤,药重必不受,故以甘寒之药养胃获效。


【按】《寓意草》载喻嘉言治沈若茲之子,误药伤阴,用甘润之药投治获痊。与此案用药之意相同,可参考之。


孕妇患痢,热重积甚者仍宜清、宜通,可用芍药汤加减治之,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有碍胎元之药,慎不可过。胎动见红,脉不滑,多小产。小产后当培补气血,行瘀之品宜慎用。


【按】以上论产前治法。


产后气血大伤,如不重视调摄,引起疾病,转变异常之速,“犯时微若秋毫,成患重如山岳”。产后之病,不可丝毫忽视。生产未满百日,病由产生,仍从产后论治。大抵产后应着重养血,如产妇头痛郁冒、瘀血、下虚之别,宜于养血剂中随证加入祛风、行瘀、固下之品。又如产后发热一证,有内伤外感之异,而属血虚者为多。血虚发热证与白虎汤证均有目赤面红,身热烦渴引饮,惟脉浮大而虚,重按全无,与白虎汤证之脉洪大长实为异耳。


陈某,产后发热恶寒,头晕汗多,口渴,眉棱骨痛,心悸,胸痞不思食,食则干呕,吐白沫,苔白厚,右脉弦紧,左脉微浮。此新感风寒,因产后八脉空虚,故宗丹溪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杂证以末治之之论。处方:


秦当归五钱、炒白芍五钱、川芎一钱、茯神三钱、煨生姜三钱、枣仁四钱、鲜藕二两、橘饼一两、天麻三钱、杜仲四钱、补骨脂四钱


再诊:仍寒热汗多,于前方加黄芪三钱、白术二钱、炮干姜三钱,去川芎、天麻、煨生姜。连服二剂,寒热不作,汗止,惟脐周围微痛,加小茴一钱,炙草一钱,服后病除。


【按】此病案从脉证看系新感风寒,由于病在产后,有心悸、头晕、汗多气血两虚之象,所以于大剂培养气血及固下的方中,略佐温中祛寒之品。


某妇,身体素弱,常服温补之品,新产感冒,寒热,汗出,咳嗽。以胡桃肉捣汁与杏仁茶互换频频饮之,饮四日,寒热渐退,汗少咳减,以大剂补药投之遂愈。


【按《本草纲目》谓:杏仁甘苦温,能散能降,有解肌散风、降气、润燥等作用。缪希雍《本草经疏》谓:胡桃性甘平,能入肾固精。产后下虚而遭受外感,故用杏仁以宣其肺,胡桃以固其肾,一去其邪,一补其正,此病新产体弱,感冒外邪,既不宜清散,又不宜骤补,故用此平淡之方。


杨某,年廿余岁,产后感冒风寒,面色晦滞,肢体强硬,转侧困难,寒热往来,日发数次,舌质淡,胖大,白苔满布,润滑,两脉缓大无神。前医投以小柴胡汤无效。此产后营卫虚,风寒湿邪侵入为患,而寒湿较重,非少阳病也。药宜温通,兼养气血。处方:


黄芪五钱、苍术三钱、桂枝三钱、蔻壳三钱、防风三钱、茯苓三钱、秦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狗脊八钱、秦艽三钱、姜黄三钱、生姜三钱、焦黄柏二钱、刺蒺藜八钱、杜仲八钱、宣木瓜五钱、川乌二钱五分(先煎)、草乌二钱五分(先煎)


再诊:肢体强硬减轻。原方去蔻壳、姜黄,加砂仁三钱,独活二钱,制附片五钱,补骨脂五钱。


三诊:寒热已退,情况继续好转。原方去砂仁、独活,加蔻壳、炒白芍、炮干姜、炙甘草、洋参须。


三诊以后,可以坐车前来就诊,又数剂去川、草乌,加重补益气血之品调理痊愈。


【按】《金匮要略》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有用乌头煎之法,但使用时系与蜂蜜同煎。产后百脉空虚,一般均以养血为主,忌用大辛、大燥伤阴之剂。本方使用川、草乌,配伍者多气味燥烈伤阴之药,又未加甘药以缓之,由于病情比较特殊,故不按常规治疗。


本文来源: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