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阴道内流出的分泌物超过正常生理量,同时出现色、质、气味异常,并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过多。

带下过多有炎性及非炎性之别。

炎性:一般由细菌性、滴虫性、霉菌性和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等感染所致,以及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引起。

非炎性:多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

王氏观点:

本病发生多为热毒蕴结,气滞血瘀,湿热下注。

外感六淫日久化火成毒,经行产后胞室空虚,湿毒热邪乘虚侵袭。

女性敏感,易于肝郁不畅,化火犯脾,致肝热脾湿。

恣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酿生湿热等。

治以:清热利湿化瘀,瘀结日久,酌以软坚散结。

慢性者,病程久,缠绵难愈,若见气血耗伤,正气不足而虚实错杂者,治疗宜针对其少腹瘀结,正气不足之候,予以扶正祛邪,补气化瘀散结。

病案举例

患者,女,52岁,2014年10月27日初诊。

带下量多伴腰困1年,加重1个月。

患者自述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时有异味,伴腰困反复发作1年,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现症见:小腹憋胀不适,腰酸困,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有异味,胸闷痞满,纳呆,口干口苦,小便时有发黄,大便不成形,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细数。辅助检查:B超提示:盆腔有积液。诊断:带下过多(湿热瘀阻)。治法: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理气化瘀。

败酱草25克、红藤15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2克、广木香8克、白果仁10克、炒山药15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车前子10克、川断10克、甘草5克,7剂,每日1剂,早晚空腹灌肠。


2014年11月4日二诊:患者自觉带下量少,色白,质中等,异味消失,腰腹痛缓解,胸闷缓解,纳谷增,口干不苦,眠佳,小便未见异常,大便成行,质粘稠,舌红苔黄,脉细数。为巩固疗效,保护脾胃,原方加减。

败酱草20克、红藤10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12克、广木香8克、白果仁10克、炒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川断1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7剂,每日1剂,灌肠。


2014年11月12日三诊: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带下适量无异常表现,腰腹不适未作。继授上方7剂,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体会

王氏妇科认为:带下病多为湿热邪毒与气血冲任相互搏结于阴器、胞宫,则腰腹疼痛不适;刮宫损伤胞脉,气血亏虚,热毒瘀结,故病情加重,倦怠乏力,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湿热瘀阻中焦,则胸闷痞满,纳呆,口干口苦;湿热瘀结下焦,则小便发黄,大便不成形,黏滞不爽,舌脉均为湿热毒邪蕴结之象。

故:初诊时以败酱草、红藤为君药,合用可增强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延胡索、川楝子、广木香合用可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效;

白果仁可止带浊、止泄泻、解热毒,同时还可补任脉之虚;

炒山药健脾化湿;

赤芍、丹参清热活血,化瘀止痛;

车前子清热利尿,引热毒从小便出;

川断增强补肾温阳化湿之功;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效。

中药灌肠方法

不经过上消化道,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

减少了对肝脏的副作用

药物直达盆腔,使患处药物浓度高,作用强,达峰时间最短,加快了疾病的痊愈。


本文摘编自刘磊、常珍珍《三晋王氏妇科灌肠治疗带下病的临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