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坐死人了!


今年夏天的上海进入“烧烤模式”,天天都在35摄氏度以上。这样的大热天里,当地一位产妇竟然为了“捂月 子”,紧闭门户,不开空调、风扇,还盖着一床厚棉被。最后,中暑而亡。


这已不是首例。今年春节,同样在上海,一名女性产后坚持“坐”月子,不愿意活动身体,最后肺动脉血栓而亡。


人们不解:坐月子为何如此“反常识”!时至今日,坐月子这种习俗是否该终结了?


实际上,不是坐月子反常识,而是我们根本误解了老祖宗,念错了“月子经”。

真正的“坐月子”,并非你理解的不是“坐着”不下床,而是产后要休养,

西医“产褥期”也是此理

“坐月子”一词,容易被理解为“产后要坐满一个月”,不能随便下床。但追根溯源会发现,这是一种误读。


坐月子之“坐”,原义是坐着生产。


据台湾中医师曾文俊的考证,“坐月”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妇产科专著《妇人良方大全》,指的是“坐草之月”,泛指临产前之准备:“古代妊妇临产,有许多术数上的避忌,家人会先算好方位准备产帐,并铺上草席或毡褥,而妊妇于临产之时,就坐卧在草席或毡褥上生产。”


后来,坐月子逐渐演变为产后休养调摄的代名词。


而且,“月子”,也不可简单理解为是一个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叶敦敏说:“‘月子’不是特指一个月30天,只是一个约数、一个平均的数字,跟西医说的42天产褥期不矛盾。就像我们讲‘月经’,是说周期通常是一个月左右,各人身体情况不一样,不管30天还是40天,规律的都是正常的。”


上文提到的《妇人良方大全》也指出:“产后应慎言语七情寒暑,梳头洗脚,以百日为度。若气血弱者,不计月 日。”

东方人必须坐月子,体质使然

坐月子,本质是“补虚化瘀、抵御风寒邪气”

“东方民族必须坐月子,而且应该强调坐月子!”叶敦敏教授观点鲜明。


他解释道:“生孩子要出血、要死命用力,都是耗气伤血的。剖宫产虽然不用出力,但要麻醉、有创伤,损伤经络,比顺产伤得更厉害。所以,产后女性,血虚气虚的多。


“血要靠气的推动来运行,气虚的人,血运无力,容易致瘀。产后胎盘不能自动排出、恶露不净,也可致瘀。所以,产后女性还有另一个特点——多瘀。


“多虚多瘀,每个产妇都存在,不会直接致病,只会让她们的身体差一些。这时如果饮食、起居不注意,外邪就会乘虚而入。尤其是产后皮肤腠理疏松,出汗多,最易感受风寒,特别要注意避风避寒,以防患上产后风。”


坐月子讲究的种种规范与禁忌,大多都是为了补虚化瘀、抵御外邪,使女性身体功能尽快恢复正常。


产后同样有虚和瘀,为什么外国人就不用坐月子?


叶敦敏说:“我们素来以谷类为主食,西方人以肉类为主食,体质跟我们不一样,偏热性的多。产后的虚跟瘀,对他们来说,根本可以忽略不计。就像同样的冬天,他们穿件薄外套就够了,我们要穿羽绒服。西方人那套生完孩子 后就喝冰水的做法,不能放在我们身上。”

脱离古代环境批评“捂月子”,是耍流氓

现代人有了热水器电吹风,能够不受寒, 当然可以洗头洗澡

如今,坐月子常常给人“愚昧落后”的印象。


叶敦敏认为,除了偶有迷信成分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古代很多坐月子的做法,放到我们这个环境确实不合适了”。


以前,生活条件差,人们的“浴室”,大多是土坯房、茅草屋,四面透风;洗漱用水不是井水就是河水,含有各种微生物。产妇洗澡,会受凉不说,还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古代女性都是长发,洗头后很难马上弄干,也有受寒的风险。


所以,古代说坐月子不能洗澡、洗头、洗脚,以避风寒,是有现实意义的。到如今,几乎家家都有热水器、电吹风、热风机,洗澡就不再是禁忌了。


“现在一些人把很多年后的手痛,归咎为坐月子时用凉水洗了一次手。其实,人也没那么娇气。” 叶敦敏说。


此外,一些民间流传的传统坐月子法,实际是走极端了。比如,老一辈说,水果蔬菜寒凉,月子里一点都不能吃。


叶敦敏指出,按中医理论,蔬果也有性寒性热之分,不是绝对不能吃。


清代《胎产指南》一书,还建议产后女性吃蔬菜,以调理脾胃:“凡产形体疲倦,脾胃俱伤,胃受实伤,不受谷味,是以新产之后,禁膏粱,远厚味,食粥茹蔬,乃切务也。”

月子里的讲究,都是历史筛选的科学经验

产妇与丈夫分居,避免过早同房;不见外人,隔离传染源

从历史上看,众多习俗已随着社会变迁、观念更替而消失。而坐月子,却是凭着内在的科学性,拥有绵长的生命力,影响至今。


坐月子的起源,难以追溯。一般认为,最早关于坐月子的记载,是西汉成书的《礼记·内则》。这是一本讲述礼仪制度的书。坐月子,最初可能是生育礼仪的一部分。


书中提到,从临产那个月的月初起,产妇就应与丈夫分开居住。产妇和孩子的房间,除了保姆等少数人外,外人不得随意进入。等孩子满3个月后,产妇带着孩子去见丈夫,由丈夫给孩子命名。


这些规范,细究之下,都有科学依据。


产妇和丈夫分居,避免了女性产后过早同房。中医大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提到:“凡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羸百病兹长,慎之!”现代医学也指出,产后过早同房,容易造成生殖系统感染,影响会阴伤口愈合。


产妇、婴儿不见外人,不得出门,客观上提供了良好的休养环境。产妇和婴儿抵抗力差,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与外人隔离,即隔离了传染源。


当然,脱胎于礼俗,也使坐月子混杂了不少迷信成分。如三峡地区,产妇不能吃茄子,因为谐音“缺子”;云南个旧市,产妇不能吃鱼,否则身上会长鱼鳞,等等。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各地水土不同,月子习俗“打架”不奇怪

坐月子也要因时、因地,气候环境不同,讲究也不同

各地的坐月子传统习俗,常常互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


比如,在很多地方,“不洗澡”都是月子老规矩。但在赣南客家地区,产妇坐月子期间洗澡,却不是当代才有的稀奇事。她们习惯拿晒干的姜苗、艾草煮水,作为专用“洗澡水”。


“两种做法都是对的!”叶敦敏说。


“中医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人的体质都不相同,养生没有固定的方法,坐月子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就连普通人也不是天天洗澡。产妇怕受凉,坐月子不洗,那也是常理。


而赣南地区,四季温暖湿润,洗澡不容易受凉。当地女性从小经常洗澡,身体也很能适应这种习惯。其“洗澡水”里所含的姜、艾,都是辛温之物,进一步驱化寒意。


有些月子习俗,看似冲突,实际互补,现代人不妨兼收并用。


去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就是一例:四川泸州妹子葛梦露在广东珠海坐月子,她的广东婆婆端出了猪脚姜醋,她的四川妈妈则带来晒干的鱼腥草,用来炖鸡汤。


叶敦敏分析:“猪脚姜醋比较温热,女性产后气血两虚、易感风寒,吃了可以温经补血、发散风寒。鱼腥草性微寒,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女性产后多血瘀,吃了有助于清除瘀血邪毒。”


“猪脚姜醋吃多了容易湿热,鱼腥草鸡汤吃多了寒凉,偏吃哪种都不好,搭配着吃正合适。”


当代中医的“月子经”


当年,叶敦敏教授亲自给太太伺候月子。作为中医师,他有什么讲究?


——产后吃小米粥、青菜

叶敦敏说:“我太太刚生完孩子住院时,同病房的产妇,每天吃4个荷包蛋、2个鸡腿、一大碗米饭、一大碗猪骨汤。我每天给太太熬米粥、水煮青菜,熬生化汤(中药方剂,由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组成)。”


给产妇吃清粥寡水,似乎相当不地道。但叶敦敏自有主意:产后元气受损,脾胃运化不力,吃点小米,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之效。生化汤顾名思义,可生血化瘀。


“邻床的吃了三天大鱼大肉,拉不出屎了,满脸冒痘,还发烧,我太太什么事都没有,恢复得挺快的。”说起调理的效果,叶敦敏相当满意。

——不能吃冰、不能过咸

太太出院后,叶敦敏与她约法三章:不能吃冰,清淡饮食,其余百无禁忌。


“我太太是正常分娩,也没有产后病,就是寒凉的东西吃少一点就行了。产后脾胃不好,吃太咸的影响消化,但也没必要完全戒盐。有人说产后吃盐会没奶,实际一点关系都没有。”

——外出时,多披一件薄外套

叶太太生产的时间是在5月。由于地处广州,那时虽然还未正式入夏,可也相当闷热。


平素在家休养,叶太太就像平常一样,穿短袖上衣、长裤。只有出门的时候,才加一件长袖的薄外套,防风。叶敦敏解释说:“她自己觉得不冷不热,就是穿对了。有些产妇找我看病,大热天穿两件厚衣服,戴个毛织的帽子,人都要发臭了。坐月子要防风没错,但也要防暑。”

——用晒干的姜皮煮水洗澡

由于担心产后创口感染,叶敦敏太太在产后第5天出院回家后,才正式洗浴。


叶敦敏介绍道:“我把煮猪脚姜醋所剩下的姜皮晒干,煮水给她洗澡、洗头。姜性味辛温,可以发散风寒。大家用艾叶、当归也是可以的。注意洗头发后要赶紧用电吹风吹干,不能让它晾着,否则容易入风。”

——产后第2天就刷牙

产后第2天,叶敦敏太太就开始正常刷牙。


叶敦敏指出,民间俗语说“生一个娃,掉一颗牙”,是因为女性产后哺乳,身体里钙元素的流失比较严重,古人又不懂得补钙,牙齿容易松动。古人观察到这些现象,误以为是刷牙导致的。


现在补钙手段很多,适当多食用奶酪、牛奶即可,不耽误刷牙。很多人坐月子吃的都是甜的东西,像猪脚姜醋、红糖酿鸡蛋,不及时刷牙,以后会有龋齿。

——窗户、空调照开不误

太太在家坐月子时,叶敦敏每天早上一定会开窗通风1~2个小时。


不怕太太受凉?“如果明显感到有风吹进来,让她到其他房间,暂时避一下就可以了。产后出汗多,汗味再加上孩子排泄的臭味,房间里的空气太糟糕了,人闷在里面也难受。”


叶敦敏也不忌讳开空调:“室外30摄氏度以上,室内比较闷热,开空调也不怕,让产妇感觉身体舒服,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注意不要对着风口吹,温度也别调太低,应该比室外温度低2摄氏度左右。”

——产后第7天出门散步

刚生产完,叶太太身体比较疲累,活动范围都在室内,但从产后第7天起,几乎每天都会出门散步。


叶敦敏说:“只要不是阳光太猛,或是明显刮风的天气,都可以出去。多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在楼下小区散散步,对促进身体恢复有好处。”


来源:《家庭医生》杂志2015年1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