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经明

针刺三穴治痛经


邵氏认为痛经有虚实之分,行经之前或行经期间小腹作痛者,多属实证,其中又有气滞、寒凝之分,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经期后始感腹痛绵绵者,多属虚证,治宜补肾养肝。


针灸方法治疗痛经多取关元、三阴交、太冲三穴为主。


关元属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具有温补肾元,散寒调经之功。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具有健脾疏肝益肾之功。太冲属足厥阴肝经之输(原)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经之功。以上三穴是邵氏多年临床常用的有效穴,用治痛经均有止痛之效。


针刺手法:关元直刺2寸左右,得气后,使针感向下传至外阴部。若为寒凝所致者,可手握针柄固定不移,用静功发气于指,以使针下产生热感。三阴交沿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刺1~1.5寸,可使针感向下传至足跟底部。太冲直刺0.5~1寸,针下有酸胀感为度。治疗时间多从经行前3~5天开始,每天治疗1次,一般需要治2~3个月经周期。若行经仍痛,可继续治疗,以痛止为度。


临证配穴:若患者病程短,病情轻,仅偶尔发作,可单用主穴治疗,若患者病程长,痛势较剧,周期发作,则应根据病情择宜配穴。若见腹痛拒按之实证,配合谷、中极、地机,刺用泻法,寒象明显加灸。若见胸乳两胁胀痛可配内关、阳陵泉、气海,刺用泻法。若见经后腹痛绵绵,喜温喜按,伴见腰困酸痛者,多属虚证,可配肾俞、足三里,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病案举例:钟某,女,23岁,未婚,学生。痛经已10年,患者13岁时,月经初次来潮1~2天小腹作痛,至第3天经量增多而痛止。月月如此。由于痛势较轻,不影响学习,故未注意治疗。近3年来痛经加剧,经量少,色黯红,有血块,痛拒按,经常服用镇痛剂,暂时可使痛经缓解,但下月仍然发作,遂邀针治。视患者痛苦面容,卧床不能活动,稍动则剧痛难忍,且痛及胸肋乳房,脉象弦数,舌质黯红,苔薄口干,此乃肝郁化热,气滞血瘀所致。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即针三阴交、太冲、合谷、中极、阳陵泉,针入得气后,留针20分钟痛止。


本病例由于月经周期不准,针治时间不易掌握,都是经行腹痛时进行针治。每月痛时治疗2~3次,连续针治5个月经周期,痛经得到治愈。至今5年,痛经未再发作。


喻喜春

刺络放血疗痛经


三棱针刺络放血具有活血养血、通络止痛之功,喻氏临床用此法治疗痛经,无论虚实,皆有疗效。


喻氏常选胃经、任脉、膀胱经、脾经、肝经穴位及阿是穴进行刺络放血。所用工具为粗、细三棱针,大、小火罐。针刺时间多在患者经前3~5天和月经后第10天开始,连续治疗5天,每月共2个疗程。对偶发或轻者,可治2~6疗程,严重或慢性者,可治6~12个疗程。


喻氏刺络方法有四,临证可任选一方。①天枢、中极,用粗三棱针点刺后拔罐,各吸血5~15毫升。腹壁紧张有丰富脂肪者可用此法。瘦而松弛的腹壁难以吸住火罐,改用他处穴位。②臀部痛性皮下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物为阿是穴,或腰臀部有明显络脉者,用细三棱针刺后拔罐,共吸血10~20毫升。③三阴交处,痛经病人多在此处有硬节和压痛,可用细三棱针点刺,挤血或用小火罐拔出血2~5毫升,往往可当即止痛。④大敦先用手揉捏大趾后,再用细三棱针点刺,挤出血1~3毫升。若出血困难,可先用热水浸泡或用止血带将背部围紧使之充血后,再放血较宜。


病案举例:唐某,女,43岁,农民。1987年2月12日就诊。诉7年来月经来时小腹疼痛,经后即减,用热水袋敷之稍减,月经色浅量少,腰腿酸软,妇科检查有附件炎症,局部有压痛,无包块,脉细沉,舌苔薄白。此为气血不充所致胞宫不荣而起,治宜调养气血,取双臀部硬结性反应物,用细三棱针点刺后共出血约10毫升,每天1次,共3次,疼痛消失,又在月经干净后第10天及下次经来前2天,开始各治疗3次,共3个月时间,计6个疗程,观察6个月不再痛。


钟梅泉

梅花针治疗痛经


《素问》云:“凡十二经络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先于皮毛。”可见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故运用梅花针叩刺皮肤,能达到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钟氏临床选用梅花针治疗痛经,疗效满意。现将其治疗部位、叩打法、手法运用介绍如下。


治疗部位:以腰、骶部,下腹部,带脉区,关元以及阳性物处为治疗痛经主要部位。如兼见肝经证候加胸椎8~10两侧、期门、三阴交。兼见脾经证候加胸椎5~12两侧、中脘、足三里。经治后症状基本好转者,为巩固疗效可选取脊柱两侧,重点叩打腰、骶部,下腹部,带脉区。


叩打方法:在穴位表皮0.5~1.5厘米直径范围内均匀叩打最少20下,一般40~50下。脊柱两侧由上而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下腹部由肚脐水平线向下至耻骨联合上缘皮区,自上而下叩打8~9行,横叩4~5行。


手法运用:需根据患者体质虚实择宜选用。体虚之人开始用较轻刺激,然后改用中等刺激或较重刺激,一般以中等刺激为适宜,在月经来潮疼痛正作时,应采用重刺激手法。手法要求用腕力弹刺。


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休息半个月,随后根据病情继续治疗。


钟氏还指出使用梅花针治疗痛经需掌握治疗时机,一是在月经周期前1周开始治疗,另一是在月经来潮疼痛时,采用较重手法叩打腰部、带脉区和小腿内,每天治疗1次,常可当即止痛。


病案举例:贺某,女,18岁,未婚。每当月经来潮,下腹痛,腰酸痛,持续3~4天,服镇痛片无效,常需卧床休息数天,月经后,症状消失,历时已1年余。14岁初潮,4~5天/24~26天,量中等,白带较多,性情易烦急,食欲尚佳,二便如常。昨日来潮,下腹疼痛而来就诊。检查:一般情况尚可,脸色黄白欠华,脉细稍弦,舌苔薄中腻,腰椎2至骶椎1~2两侧有条索及泡状软性物。证属血虚气滞,冲任失调而致痛经,拟舒肝解郁,调理冲任为治。当即采用梅花针重刺腰部、三阴交和期门,针刺毕,腹痛即消失。


刘炳权

针灸至阴穴治疗痛经


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具有通经脉,理下焦,调整胞宫的作用。


刘氏认为至阴穴是对治疗妇女胞宫疾病有特效的腧穴,临床遇有痛经患者,多以针灸至阴穴之法治疗。


刘氏运用本法的时间是月经前2天或痛经发作前2天。


针刺深度是1~1.5分,每天针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针治次数以月经来潮无痛为止。


针治手法以捻转为主,提插要轻。寒者加艾条灸,出针时按其孔。热实者不加灸,出针摇大针孔,让其出血少许。


病案举例:谢某,女,24岁,未婚。1986年4月15日就诊。自诉:患痛经3年,经期前下腹疼痛,难以忍受,经色紫暗,挟有血块,经期尚准,伴有腰痛,小腹有冷感,恶寒,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诊为寒邪凝滯经脉,不通则痛。针至阴穴(两侧),刺入1.5分深,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加艾条悬灸。针灸后15分钟疼痛缓解,30分钟出针,急按其孔穴,已无痛,次日复诊,疼痛已止,继用上法治疗,3诊时已来月经,并无痛。第2次月经周期再次治疗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来源: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