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孕妇在在早孕时出现头晕、倦怠、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等症状,称早孕反应。早孕反应是妊娠后正常的生理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多在妊娠12周前后自然消失。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孕妇生命时,称为妊娠剧吐。中医学称之为“妊娠恶阻”,妊娠恶阻是指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千金要方》称“阻病”,《经效产宝》称“子病”,《坤元是保》称“病食”。

     受孕之后,经血不泻,阴血下聚以养胎,冲气偏盛,易循气街沿阳明胃经上逆犯胃。若孕妇素体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胎阻气机等,致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发为恶阻。而恶阻发生的关键取决于孕妇的体质因素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

    


中医治疗优势


    妊娠剧吐为妊娠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有轻重之别,大多可以进行中医辨证施治,不管是中药汤剂口服,或是中药煎剂直肠缓慢滴注,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除能缓解、消除恶阻症状外,还能兼顾安胎,改善母体全身营养状况。此为中医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另外中医治疗方法简便、价廉,患者依从性较好。

    


中医治疗途径


    妊娠剧吐的中医治疗应根据辨证,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兼顾安胎和营养支持。治疗时注意“中病即止”,用药须严格掌握剂量,以免因降逆过甚而伤胎,并注意饮食清淡和情志的调节。治疗时尤应注意煎药、服药方法,中药宜浓煎、以少量多次频服为宜;并时须注意通便,使气机下行为顺,腑气通顺,则恶阻易止。在服药或进食时可配合负压吸中脘穴,以帮助进食。对于食入即吐的恶阻重症,宜采用中药煎剂直肠缓慢滴注。


临床治疗路径:


    

中医治疗策略

    

    妊娠剧吐的中医辨证主要根据呕吐物的性状,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舌脉进行综合分析,辨其虚实。口淡,呕吐清涎或食糜者,多为脾胃虚弱;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多为肝胃不和;干呕或呕吐血性物者,多为气阴两虚。治疗则根据上述辨证,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治疗大法,兼顾安胎和营养支持。

    

    1.脾胃虚弱证

    【审证求因】

    主症: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恶闻食气,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或食糜,脘腹胀闷;头晕,纳呆,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滑无力。

    病因:受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冲气偏盛。因冲脉隶于阳明,若脾胃素虚,或孕后因饮食劳倦等损伤脾胃,冲气上逆则可犯脾胃,胃失和降,胃气反随冲气上逆,发为本病。

    【辨证要点】 

    本证以妊娠早期,口淡,呕吐清涎或食糜,舌淡苔白,脉细滑无力为辨证要点。

    脾胃虚弱,孕后冲气上逆犯胃,故口淡,呕吐清涎或食糜;舌淡苔白,脉细滑无力为脾胃虚之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妊娠早期,口淡,呕吐清涎或食糜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营养和电解质等情况。治疗以健脾和胃止呕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0g  砂仁6g(后下) 生姜10g  法半夏10g  陈皮10g  木香6g(后下) 炙甘草6g 

    若兼见口干喜饮,加黄芩10g,竹茹15g,清热止呕,若兼血虚,见头晕、心悸、加当归10g,白芍15g,养血和营。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6g/次,2~3次/日。陈夏六君子丸,6g/次,2~3次/日。

    中药针剂: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黄芪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参麦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肝胃不和证

    【审证求因】 

    主症:妊娠早期,恶心呕吐,恶闻食气,口苦咽干,呕吐酸水或苦水;头晕而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溺黄便结而臭。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病因: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全身阴血相对不足,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则肝火偏旺;若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则肝火更旺。又孕后冲脉气盛,而冲脉附于肝,肝脉挟胃贯膈,冲气挟肝火上逆犯胃,使胃失和降,致恶心呕吐。

    【辨证要点】

    本证以妊娠早期,口苦咽干,呕吐酸水或苦水;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孕后冲脉气盛,肝火偏旺,故口苦咽于。冲气易挟肝火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致呕吐酸水或苦水;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为肝火之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妊娠早期,恶心呕吐,恶闻食气,口苦咽干,呕吐酸水或苦水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营养和电解质等情况。治疗以调肝和胃止呕为主。

    治法:调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苏叶黄连汤(《温热经纬》)加法半夏、竹茹、陈皮、乌梅。

    苏叶12g  黄连6g  陈皮10g  竹茹15g  法半夏10g  乌梅10g 

    若呕吐甚伤津;舌红口干者加沙参15g,石斛15g,养胃阴。若便秘者加制何首乌25g,麻子仁15g,润肠通便。

    中药针剂:5%GS500ml+生脉针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气阴两亏证

    【审证求因】

    主症:妊娠期呕吐频繁,或伴呕吐血丝,兼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双目无神,跟眶下陷,皮肤干燥,尿少,大便秘结,甚或发热,唇舌红于,苔少,脉细滑数无力。

    病因:此乃前两证型失治或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致阴液亏损,精气耗散而致。

    【辨证要点】 

    本证以呕吐频繁,或伴呕吐血丝,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尿少,舌红干,苔少,脉细滑数无力为辨证要点。

    呕吐频繁;阴液不足,故口渴,尿少;神疲乏力,唇舌红干,苔少,脉细滑数无力为气阴亏损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妊娠早期,呕吐频繁,或伴呕吐血丝,兼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尿少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营养和电解质等情况。治疗以益气养阴止呕为主。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石斛15g,玉竹15g,芦根15g,赭石15g。

    太子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玄参10g  生地黄10g  石斛15g  玉竹15g  芦根15g  赭石30g 

    若呕吐带血,加海螵蛸12g,乌梅炭15g,藕节12g,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中成药:生脉饮,1支/次,2~3次/日。用于气阴两虚证。

    中药针剂:5%GS500ml+生脉针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参麦针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其它中医治疗


    (一)针灸

    1.体针 取内关、足三里、中脘、胃俞。

    肝气犯胃者,泻足厥阴肝经穴,补足阳明胃经穴。脾胃虚弱者,补脾胃经穴。痰滞者,取足三里、丰隆,补法。

    耳针取穴:胃、肝、下脚端、脑、神门。操作:每次取2~3穴,捻转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 穴位注射 维生素B1 100mg分别注射双侧内关穴或止呕穴(乳突骨下缘,,平耳垂后下缘处),每日1次,可用2~3日。

    3.艾灸 灸至阴,配中脘、足三里、内关。

    (二)外治法

    1.点舌法  对妊娠呕吐不能进食者,用姜盐饮(生姜、食盐按8:1比例捣汁)滴于舌面,再服中药或进食。或单用生姜汁涂于舌面。

    2.敷脐法 法半夏、丁香各15g共为细末,生姜30g捣碎煎浓汁,加入细末,调成糊,敷于脐,每日1次。

     3.灌肠法  患者症状严重,无法服用中药,可将上述辨证的中药煎煮为100ml,待温度37℃时缓慢滴入直肠内,每天或隔天1次。若患者有阴道流血等流产征象时不宜用。

    4.负压吸引法 用穴位吸引器吸紧中脘穴后,嘱患者服药或进食,食后15~20分钟放去负压,取下穴位吸引器,每次服药或食前使用。

    

  

中医治疗评价


    对妊娠恶阻病情轻者,按前述的中医药辨证施治方法,中药浓煎、少量分次服用,配合清淡饮食和情志畅导,使胃气下行,腑气通顺,则恶阻易止,疗效较好。

    妊娠恶阻病憎重者,患者不能进食,无法服食中药时,可辨证选用中药针剂静脉用药和中医外治法如:敷脐法、灌肠法、负压吸引法等方法治疗,亦能有效缓解呕吐症状。

    对电解质紊乱、酸碱失平衡者,则需配合西药治疗。

    


中医治疗难点


    患者食入即吐,无法进食,出现脱水、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的气阴两亏证之恶阻重症者,是中医治疗的难点。

    

应对策略与思路

    

    对患者食入即吐,无法进食,出现脱水、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的气阴两亏证之恶阻重症者,应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应按辨证选用中药针剂静脉用药,如生脉针静脉滴注;辨证选用中药煎剂直肠滴注;并配合针灸、负压吸中脘、中药敷脐等外治法。西医治疗以止呕、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支持疗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