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带下过少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减少,或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可伴性欲低下,性交疼痛,烘热汗出,月经错后,经量偏少,闭经,不孕等。
本病主要病机是阴液不足,不能润泽阴户。肝肾亏损、血枯瘀阻是导致带下过少的主要原因。
卵巢功能早衰、绝经后卵巢功能下降,导致卵巢功能低下、衰竭;盆腔放、化疗所致的卵巢损伤,产后出血引起垂体功能低下的希恩综合征,长期服用某些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手术切除卵巢后,均可导致雌激素水平低落而引起阴道分泌物减少。上述疾病引起的带下过少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优势
带下过少往往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常伴月经异常,主要表现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等,有的患者伴烦热、汗出、眠差等,治疗难以一时取效。中医认为带下的产生与肾、脾二脏,与任、带.-脉有关,以虚证为主。中医治疗本病,能通过补养肾脾、资生天癸,化生津液,充填任带,以生带下,滋润阴户,还可调节月经,改善烦热、汗出、眠差等症状。因本病治疗需时较长,而中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小,长期使用,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
中医治疗路径
许多妇产科疾病都能出现带下过少的症状,需结合患者年龄、生育情况、月经特点、有无盆腔手术及放、化疗史、生活环境、性激素水平检测、B超等进行综合分析,查找诱因,评估卵巢功能,分析预后。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阴液不足,不能润泽阴户,病程较长,多兼肝郁气滞血瘀。治疗重在滋补肝肾阴精,兼行气活血化瘀。在疾病之初,补肾填精,养血滋阴,兼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且配合适当的心理辅导,可望收到较好的疗效,如病程长,且闭经多时,卵巢切除者,则治疗困难。
临床治疗路径:
中医治疗策略
带下过少的根本病机是阴血不足,治疗重在滋补肝肾阴精为主,佐以养血,化瘀。用药不可肆意攻伐,过用辛燥苦寒之品,以免耗津伤阴,犯虚虚之戒。
1. 肝肾亏损证
【审证求因】
主症:带下量过少,甚至全无,阴部于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虚,或房劳多产,大病久病,耗伤精血,或年老体弱,肾精亏损,或七情内伤,肝肾阴血暗耗。肝肾亏损,血少精亏,阴液不充,任带失养,不能滋润阴窍,发为带下过少。
【辨证要点】
本证型以带下量过少,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为辨证要点。
肝肾亏损,精血不足,阴液不充,任带失养,阴窍失其滋润,则带下量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阴虚充养无能,则头晕耳呜,腰膝酸软;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烘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均为肝肾亏损之征。
【临证思维】
本证除带下量过少,常伴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眠差,甚至阴部干涩痒痛,性交疼痛。临证时需结合患者年龄、生育情况、月经特点、有无盆腔手术及放、化疗史、生活环境、性激素水平检测、B超等进行综合分析,查找诱因,评估卵巢功能,分析预后。本证治疗以滋补肝肾,养精益血为主。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加知母10g,肉苁蓉10g,紫河车15g,麦冬15g。
熟地黄15g 山药15g 枸杞子15g 山茱萸10g 川牛膝15g 菟丝子15g 鹿角胶15g 龟甲胶15g
若阴虚阳亢,头痛甚者,加天麻15g,钩藤10g,石决明15g,平肝潜阳;若心火偏盛者,加黄连6g,炒枣仁15g,青龙齿15g,清心安神;若皮肤瘙痒者,加蝉蜕15g,防风10g,蒺藜15g,祛风止痒。大便干结者,加生地黄15g,玄参15g,何首乌15g,养阴润肠通便。
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6g,每日3次,口服。
(2)妇宁康片,4片,每日3次,口服。
2. 血枯瘀阻证
【审证求因】
主症:带下量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素体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堕胎多产,大病久病,暗耗营血;或产后血崩,阴血耗损;或经产感寒,余血内留,新血不生,均可致精亏血枯,瘀血内停,瘀阻血脉,精血不足且不循常道,阴津不得敷布子宫、阴窍,发为带下过少。
【辨证要点】
本证型以带下量过少,经色紫黯,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精亏血枯,阴窍失养,则带下量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精血不足,肌肤头目心神失养,则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瘀血内阻,则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或下腹有包块;瘀血内停,新血不生,精血亏少,则肌肤甲错,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均为血枯瘀阻之征。
【临证思维】
本证常见带下量过少,面色无华,经色紫黯,有血块,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本证患者往往病史较长,临证时需结合患者年龄、生育情况、月经特点、有无盆腔手术及放、化疗史、生活环境、性激素水平检测、B超等进行综合分析,查找诱因,评估卵巢功能,分析预后。本证治疗以补血益精,活血化瘀为主。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加丹参15g,桃仁15g,牛膝15g。
当归10g 熟地黄15g 芍药15g 枸杞子15g 炙甘草6g
若大便于结者,加胡麻仁15g,制首乌15g,润肠通便;小腹疼痛者,加五灵脂10g,延胡索15g,祛瘀止痛;下腹有包块者,加鸡血藤15g,三棱10g,莪术10g,活血散结。
其它中医治疗
针灸
主穴:关元、中极、大赫、子宫、肾俞及胸5~腰4夹脊穴。
肝肾阴虚者:加三阴交、阴陵泉、肝俞、阴郄、复溜、太溪。
兼血瘀者:加血海、太冲、太溪、归来、子宫。
手法: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中医治疗评价
中医治疗带下过少有一定的疗效。带下过少是由多种疾病所致的症状之一,如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等均可导致带下过少。中医治疗带下过少,除滋润阴户,还可调节月经,改善烦热、汗出、眠差等症状。或在治疗月经疾病后,带下过少的症状也能得到缓解或消失。
中医治疗难点
因卵巢切除者或药物、放射线损伤卵巢所致的带下过少者,单纯中医治疗仍难以较好地改善症状。
应对策略与思路
可短期配合使用外用雌激素制剂以迅速改善症状,同时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在症状有所改善后,仍需继续服药巩固疗效。对于情志抑郁者,还需予以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