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带下过多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称为“白沃”“赤沃”“赤白沃”“白沥”“赤沥”“赤白沥”“下白物”等。西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多种生殖系统炎症均可引起阴道分泌物的异常增多;某些甚至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等也可出现带下过多,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带下过多时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因此应通过付款检查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尤其对于赤带、赤白带、五色带下需首先除外生殖道恶性肿瘤。
某些局部刺激因素如阴道异物亦能引起带下量明显增多,原因除去常可自愈。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湿”。由于湿邪损伤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发生带下病。如《傅青主女科.带下》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而有此病。”湿邪有内、外之别。内湿的产生与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不化;或肾虚封藏失职,精液滑脱;或肝经湿热下注,均可损伤任带二脉引起带下病。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不洁性交等,以致感受湿邪,湿邪可兼夹寒邪、热邪。直犯冲任、胞宫、阴器为患。阴虚之人,复感湿热之邪,伤及任带,也可致带下过多。摄生不慎,或阴部手术消毒不严,或经期产后,热毒与湿邪胶结,湿毒损伤任带二脉,则带下五色杂下。
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女性生殖器官炎症是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的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细菌性的最为多见(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滴虫、假丝酵母菌亦常见。此外,还有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所致,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渗出增多,阴道分泌物增加。
内分泌因素如雌激素水平过多,可导致宫颈宫颈粘液增多,稀薄,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加;或雌激素水平低下,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病原体易于入侵繁殖引起炎症;或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阴道组织内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阴道组织内糖原增高,酸度增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而致带下异常。
中医治疗优势
1. 辨证论治,调节脏腑功能
中医治疗带下病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汉代起就有了对带下病治疗的系统记载,如汉代《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金、元时期,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丹溪心法》认为带下病多于湿痰有关,主张燥湿为先,佐以升提。《女科撮要》提出,带下病乃由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所致,主张健脾升阳止带。尤其是对于脾虚、肾虚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带下异常,中医的辨证论治显示了特别的优势,对于治疗非炎性带下过多症,单纯中药内服治疗,有效率可达100%。
2. 多途径给药,提高疗效
对带下过多伴阴痒者,中药除内服外,可煎水坐盆,且可制成丸剂纳阴道,对带下过多伴下腹痛者,中药除可内服外,也可外敷下腹部,改善症状,增强疗效。
3. 改善体质,防止复发
带下过多的致病之因主要与湿邪有关。湿邪为患,易缠绵胶着,且损伤人体的正气,正气虚损,祛邪力减弱,祛湿不彻底,余湿不清,留状体内,反复为患,故带下过多有慢性、难愈、易复发等特点。中药内服祛邪的同时可兼扶正,除余湿,防邪复入;中药巩固治疗可降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
中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小,用药安全,易被患者接受,临床依从性较好。
中医治疗路径
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是“湿”,有内湿、外湿之分。主要病机是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常。带下过多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因此应通过妇科检查和相应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白带常规检查(了解有无滴虫、念珠菌感染及阴道清洁度),对于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者,要进行衣原体、支原体等检查,或血糖测定。对于五色带下、赤白带兼者,要进行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筛查,如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HPV病毒检测等。
带下过多的辨证要点则依据带下量、色、质、气味的特点来辨脏腑虚、实。临床全虚者少,以实证或虚实兼夹者多见。湿伤正气,正虚湿恋,可致湿邪缠绵胶着,余湿不清,留状体内,反复为患。治疗原则为祛湿止带,若为湿热下注,则清热祛湿止带;若为热毒侵袭,则清热解毒,祛湿止带;若为脾虚湿盛,则健脾化湿止带;若为肾虚湿阻,则补肾祛湿止带。若带下过多为急性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所致,常常表现为湿热或解毒为患,实证为主,常需内外合治,以清热祛湿或清热解毒杀虫为主,或熏洗坐盆,或制栓纳药阴中等,甚至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治疗期间宜禁性生活,注意饮食调理。对于带下过多内湿所致或反复发作者,往往为脏腑功能失调,正虚邪恋,治疗以扶正祛邪,调节脏腑功能为原则,健脾化湿,补气助孕,益补肾泻浊,提高抗邪能力,减少复发。对于反复发作者, 尤其是月经前后复发者,往往需要在月经前后巩固治疗。
中医治疗策略
带下过多的治疗以祛湿为大法,肾虚者补肾收涩,佐以健脾;脾虚者健脾除湿、升阳止带,佐以调肝;湿热者,清热除湿健脾;湿毒者清热解毒除湿;感虫者治以杀虫。生殖器官肿瘤溃烂而见杂色带者按妇科肿瘤处理。对虚实夹杂的患者祛邪勿伤正,亦“不可骤用峻热之药燥之”(《儒门事亲》)。实证带下过多需配合外治法共奏其效。
脾虚证
【审证求因】
主症: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气。面色?白或萎黄,神疲肢倦,纳少活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病因:素体脾虚,或饮食所伤,或劳倦过度,或忧愁思虑,或肝病乘脾,或肾虚不温脾土,均可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水湿不运,湿浊留溢下焦,伤及任、带二脉,发为本病。
【辨证要点】
本证型以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神疲肢倦,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为辨证要点。
脾虚水湿不化,湿浊内滞,损伤任带,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湿化带浊从阴门而下,故带下量多,质稀薄,无热,故带色白,无臭气,脾气失统摄之功,则带下绵绵不断。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气血,则肌肤失容,见面色?白或萎黄,神疲肢倦;气虚运化不健,则纳少;气虚水湿不化,渗于肠中,则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均为脾虚之征。
【临证思维】
本证除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外,常兼神疲肢倦等。临证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白带常规,宫颈细胞细胞学检查等。临床辨证为脾虚所致,因脾虚失统摄,带脉失固而致带下绵绵不断,可无明显阴痒,对于有性生活史者,须注意行宫颈细胞学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本证治疗大法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为主。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人参15g 白术15g 山药15g 甘草6g 苍术10g 陈皮6g 车前子10g 柴胡10g 荆芥穗10g
若脾虚湿盛,带下粘腻而稠,痰多,头重,形体肥胖,苔白腻者,加法半夏15g,石菖蒲10g,白芥子10g,以祛痰燥湿;带下清稀量多,日久不止,舌苔不腻者,加芡实15g,莲须15g,海螵蛸20g,龙骨30g,牡蛎30g等收涩止带,若症见带多色白,质清稀,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可酌加续断15g,鹿角霜15g,覆盆子15g,金樱子15g等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若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粘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方选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山药15g 车前子10g 白果10g 芡实15g 黄柏10g。
2、肾阳虚症
【审证求因】
主症: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脱不禁。腰酸痛,畏寒肢冷,小腹冷坠,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舌质淡胖,苔白或润,脉沉迟。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年老体衰,或久病及肾,肾阳虚弱,命火不足,任带失约;或因肾气不固,封藏失职,下元亏虚,任带宜虚,津液滑脱而为带下过多。如《万氏妇人科》曰:“白带者,时常流出,清冷稠黏,此下元虚之症也。”
【辨证要点】
本证型以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神疲肢倦,甚则滑脱不禁;腰为肾府,开窍于耳,肾阳虚,温煦冲养失司,则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复冷坠,耳鸣;肾司二便,肾阳虚,失其固摄之功,则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舌质淡胖,苔白或润,脉沉迟均为肾阳虚,水失内停之征。
【临证思维】
本证除带下量多,色白外,往往质地清稀如水,甚至滑脱不禁需用护垫或卫生巾,伴腰酸痛,畏寒肢冷,夜尿增多等症。临证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白带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临床辩证为肾阳虚所致之虚症,因肾阳不足,固摄无权,任带失其温煦而致带下量多如水,可无明显阴痒,对于有性生活史者,须注意行宫颈细胞学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本证治疗大法以温肾助阳,固精止带为主。
治法:温肾助阳,固精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
鹿茸10g 肉苁蓉10g 菟丝子15g 潼蒺藜15g 肉桂2g 制附子15g 黄芪20g 桑螵蛸15g 白蒺藜15g 紫菀茸15g
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15g,肉豆蔻15g,补肾暖脾,涩肠止泻;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15g,覆盆子15g,固肾缩尿;若带下如崩者,加鹿角霜15g,莲子15g,白芷15g,金樱子15g,加强补肾固涩止带之功。
中成药:肾气丸,9g,每日3次,口服。
3、阴虚夹湿证
【审证求因】
主症: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黏稠,有异味,阴道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病因:素体阴虚或年老真阴渐亏,或久病失养,肾阴亏耗,阴虚失守,虚火妄动以致任带失固,津液下夺;或阴虚复感湿热之邪,伤及任带而致带下过多。
【辨证要点】
本证型以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黏稠,腰酸耳鸣,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阴虚兼夹湿热之邪,邪气伤及任带而致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黏稠,有异味,阴道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津液损伤,失其濡润,则咽干口燥;虚热上扰,则心烦少寐,头昏眼花;肾阴不足,府窍失养,则腰酸耳鸣;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均为阴虚夹湿之征。
【临证思维】
本证带下量多,质黏稠,色黄或赤白相兼,有异味,伴阴道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咽干口燥,腰酸耳鸣等症。临证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白带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临床辨证为阴虚夹湿所致之本虚标实。除可见阴虚所致之带下量多,质黏稠,咽干口燥,腰酸耳鸣外,尚有夹湿生热所致之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异味,阴道灼热感,或阴部瘙痒。本证治疗大法以滋肾益阴,清热利湿为主。如实验室检查白带存在细菌、滴虫或念珠菌等感染,当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有性生活史者,内服药物的同时,须针对感染的病原菌阴道用药,用药期间禁止性生活及游泳,对于滴虫或反复念珠菌感染者,须性伴同时治疗,如果患者有念珠菌反复感染病史,还需注意有无糖尿病。对于带下赤白相兼、有性生活史者,须注意行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以排除宫颈恶性病变。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
熟地黄15g 山茱萸12g 山药15g 泽泻15g 茯苓15g 牡丹皮15g 知母15g 黄柏6g
若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15g,酸枣仁15g,安神定志;咽干口燥者加沙参15g,麦冬15g,养阴生津,舌苔厚腻者,加薏苡仁20g,白扁豆15g,车前草15g,健脾除湿。
4、湿热下注证
【审证求因】
主症: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味,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热内犯;或脾虚生湿,遏久化热;或肝脾不和,土壅木郁,湿热内生;或恣食肥甘,酿生湿热;也可因淋雨涉水,久居湿地,蕴而化热,或感受暑湿,熏蒸而成。湿热流注下焦,或直犯阴器,损伤任、带二脉,发为带下病。《傅青主女科,带下》:"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又云:“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
【辨证要点】
本证型以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味,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湿热流注下焦,伤及任带,则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味,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湿热阻滞气机,则胸闷纳呆;不通则痛,则小腹作痛;湿热熏蒸,则口苦口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阻之征。
【临证思维】
本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味,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等湿热下注之征,常兼小腹作痛,口苦口腻等湿热内蕴之征。临证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白带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临床辨证为湿热下注所致之实证。治疗大法以清热利湿止带为主。如实验室检查白带存在细菌、滴虫或念珠菌等感染,当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有性生活史者,内服药物的同时,须针对感染的病原菌阴道用药,用药期间禁止性生活及游泳;对于滴虫或反复念珠菌感染者,须性伴同时治疗。对于阴痒反复发作者,可行衣原体检测络宫颈炎者行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以排除恶性病变。对于合并小腹作痛者,可配合中药外敷小腹和保留灌肠以提高疗效。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茵陈15g 栀子10g 黄柏10g 牡丹皮15g 赤芍15g 牛膝15g 猪苓15g 泽泻5g 车前子15g 茯苓15g
若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龙胆草6g 山栀10g 黄芩12g 车前子15g 木通10g 泽泻10g 生地黄10g 当归10g 甘草6g 柴胡10g
方中以龙胆草清泻肝经实火,泻下焦湿热;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利水渗湿;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使清热、利湿之品苦燥、渗利不伤阴;柴胡疏肝行气,使清利苦降之品不致抑遏肝气;甘草调和诸药,和中护胃。全方共奏清肝经实火,泻下焦湿热止带之功。
中成药:
(1)金刚藤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2)妇乐冲剂,每次12g,每日2次,冲服。
5、湿毒蕴结证
【审证求因】
主症: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稠,臭秽,阴部瘙痒、灼痛,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病因:摄生不慎,或阴部手术消毒不严,或值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洗涤用用具不洁,湿毒乘虚直犯阴器、胞宫。或因热甚化火成毒,与湿邪胶结而为湿毒,或湿热遏久成毒,湿毒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辨证要点】
本证型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质黏稠,臭秽,阴部瘙痒、灼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湿毒损伤任带,则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稠,臭秽,阴部瘙痒、灼痛;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则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热毒上攻,则烦热头晕,口苦咽干;热灼津液,则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均为湿毒蕴结之征。
【临证思维】
本证较之湿热下注证湿热之邪更甚,病势更重,带下往往呈黄绿色,量多臭秽,阴痒明显,甚至灼痛,常伴小腹疼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之症。临证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白带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临床辨证为湿毒蕴结所致实证。本证治疗大法以清热解毒除湿为主。实验室检查白带要注意有无淋病萘瑟菌感染,有无滴虫或念珠菌等感染,常须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有性生活史者,内服药物的同时,须针对感染的病原菌阴道用药,用药期间禁止性生活及游泳,对于淋病萘瑟菌、滴虫感染者,须同时全身运用抗生素,性伴同时治疗。对于带下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有性生活史者,须注意行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以排除恶性病变。阴部痒痛明显者可合并中药坐盆;小腹疼痛明显者,常须配合全身抗生素治疗,并可配合中药外敷小腹和保留灌肠以提高疗效。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15g,败酱草15g,鱼腥草25g,薏苡仁20g,以清热解毒除秽。
中成药:四妙丸6~9g,每日2次,口服。
其它中医治疗
1、 外洗法
中药洗剂坐浴或熏洗。可选用红核妇洁洗液、复方苦参洗剂、洁尔阴、肤阴洁等。可选用清热解毒除湿中药,如忍冬藤30g,苦参20g,百部15g,黄连15g,大黄15g等,水煎后去渣,熏洗阴部。
2、 中药制剂阴道纳药法
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适用于各类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适用于慢性宫颈炎所致者。
3、 物理治疗
热熨、电灼、微波、激光、聚焦超声等,使病变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修复、愈合而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慢性宫颈炎而致带下过多者。
4、 针灸
主穴:阴陵泉、丰隆、带脉。
脾虚:配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太白等。
手法: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肾虚:肾俞、关元、复溜、命门、太溪等。
手法: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湿热:中级、八髎、三阴交、行间、丘墟等。
手法: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中医治疗评价
1、根据带下的色、质、气味以及伴随的症状、舌脉之症对带下过多进行虚实辨证,分别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必要时内外合治,疗效显著。尤其是对于脏腑功能失调如脾虚、肝虚等所致的带下过多,配合熏洗坐盆、阴道用药,治愈率较高。
2、对于反复发作者,内服中药扶正祛邪,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应对策略与思路
1、带下过多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因此应通过详细的妇科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如感染滴虫、念珠菌、淋病奈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所致的炎性带下过多,宜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对相应的病原体采用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为宫颈炎所致的反复带下过多,排除宫颈恶性病变后,可行宫颈物理治疗。
2、对于反复带下过多的患者,除详细了解其生活工作特点,在卫生保健方面予以指导外,宜通过辨证论治进行中医的扶正祛邪,巩固治疗。
临床治疗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