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乃西医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归为“癥瘕”、“痛经”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痛经,或伴有月经紊乱,不孕症。妇检:后穹窿可触及痛性结节,子宫均匀性或结节性增大,一侧或双侧附件可触及严重粘连的囊性包块,中医多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癥瘕。治疗以理气活血消癥为主。刘老在临床上治疗此病时灵活用药,活血之中兼用化痰之法;或伴久病气虚,兼以益气,攻补兼施,内外合治,取得较好疗效。
案1王某,女,38岁,1988年4月25日初诊。
患者罹患盆腔多个巧克力囊肿5年余,每次经期腹痛剧烈,于1981年3月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服“妇康片”、“丹那唑”数月。1988年2月25日突然出现左下腹剧痛,持续2天,当时妇检及B超发现左侧附件处有一3.2cmX2.7cm囊性包块,服西药未效。1988年4月25日入院后妇检:左侧附件处可触及一核桃大小包块,不活动,无明显压痛。B超示:左侧附件处有一3.2cm×2.1cm无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予以疏肝健脾、活血消癥中药治疗月余,B超复查,左侧附件可见一3.2cmX4.1cm包块回声,余如前述。诊时见患者左侧腹股沟处有一指头大小结节,不痛,但周期性酸痛不适连及大腿,有时腹痛,舌淡暗,苔薄,脉弦滑。
诊断:癥瘕。证属痰瘀互结型。
治则:消癥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消瘰丸加味。
玄参15克、牡蛎30克、贝母12克、山甲珠9克、皂角刺30克、苡仁30克、牛膝11克、木通9克、木瓜30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
5剂,水煎服,1日1剂。
6月25日复诊,共服上方15剂,腹股沟结节消失,无周期性酸痛,腹痛未作,一般情况良好,舌、脉如上,妇检未触及包块,B超复查未见包块回声,继以原方调治半月出院。
随访:5年来患者每年复查1次,均未见有包块,腹痛亦未作。
【按语】妇女癥瘕,以血瘀为多,患者先患巧克力囊肿,痛经日久,正气有伤,复经手术治疗,体质更虚,以致脾阳不足,痰湿内生,流注胞脉胞络,痰瘀互结成癥。正如《女科经纶·癥瘕证》引武淑卿言:“痞气之中,未尝无饮;而血癥、食癥之中,未尝无痰。”刘老根据包块囊性、腹股沟结节、腹痛等诊断为痰瘀相结之证,用消瘰丸治之。以昆布、海藻、苡仁除湿化痰、软坚消癥。以山甲珠、牛膝、皂角刺活血化瘀;木瓜配苡仁治下肢酸痛;木通利湿。用药对症,故获捷效。
案2 张某,女,43岁,1988年10月10日入院。
主诉:经期腹痛,渐进性加剧5月。
现病史:诉从今年5月以来,无明显诱因每至月经期则小腹正中及右侧少腹部剧烈坠胀痛,尤以月经第一天为甚,痛剧时可晕厥。且经量不多,色红,无血块,周期尚准。9月份在厂医院作B超检查,诊为“子宫肌瘤”。5天前在市内某医院经妇检诊断为“子宫腺肌瘤”,并建议服用避孕药治疗。患者要求中医治疗,门诊以“痛经”、“癥瘕”收住。入院时诉:小腹正中坠胀,左侧小腹部间断性隐痛,腰酸痛,动则心悸,神疲思睡,手足心灼热,白带多色黄。舌质淡暗,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灰,脉弦沉。末次月经10月1日。周期3~5/25天。
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光滑通畅。宫体水平位,常大,活动尚好,无压痛,后穹隆处可触及一约蚕豆大小结节,质硬,压痛(+),右侧附件增粗,左侧附件未触及。10月11日B超:子宫切面形态正常,纵径6.8cm,横径6.0cm,厚径4.3cm,其内光点分布不均,子宫后壁现一1.3cm×1.1cm大小无回声区,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回声。提示:子宫腺肌瘤(子宫内膜异位)。
诊断:①痛经;②癥瘕。证属气血亏虚血瘀成癥。
治则:益气养血,化瘀消癥。
方药:消癥汤加减。
黄芪18克、党参6克、山药15克、没药10克、花粉9克、知母9克、三棱12克、五灵脂9克、桃仁9克、水蛭9克、鸡内金9克、蒲黄9克、续断12克、泽兰9克、乳香10克、牛膝9克、紫草根9克、莪术12克
配合消癥液保留灌肠;消癥散25克外敷。
守上方略有加减,17付后,月经于10月27日来潮(上次月经10月1日)。腹部阵发性疼痛数次,经量不多,无血块,舌、脉同前。继守上方去续断加枳壳12克,3付。服药后月经6天净。继守消癥汤加味,并将黄芪调至24克;因经后颜面浮肿加茯苓30克,去花粉、知母;小腹下坠加升麻9克。又服药24付。
月经于11月25日来潮,此次痛经较前明显减轻,仅感隐痛,经期用生化汤加味6付后,月经6天净,净后继守消癥方10付。于12月2日B超复查:子宫切面形态正常,内径6.5cmX5.6cm×4.2cm,其内未见异常回声,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回声;妇检并未发现异常。疾病告愈。
【按语】刘老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以渐进性痛经为主证,或伴有腹部包块、结节,乃瘀血为患。若伴有气虚、阴伤以消癥汤治之;若气滞血瘀,以棱香手拈散治之,配合灌肠及消癥散温热敷可取得较好疗效。
文章来源:全国中医妇科流派联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