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剧至昏厥者,称为痛经,也称经行腹痛。

西医学之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均属本病范畴。

 

一、病因病机

 

1.气滞血瘀

素多抑郁,复伤情志,肝气更为怫郁,郁则气滞,气滞血亦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以致发为痛经。

2.寒凝胞中

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湿地,外伤风冷寒湿,寒湿客于冲任,以致经血凝滞不畅,也有因素体阳虚、冲任虚寒,致使经水运行迟滞而痛。

3湿热下注

宿有湿热内蕴,流注冲任,阻滞气血;或于经期、产后而感湿热之邪,稽留于冲任,或蕴结于胞中,湿热与经血相搏结,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

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后气血俱虚,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空虚,不能濡养冲任、胞脉,兼之气虚无力流通血气,因而发生痛经。

5.肝肾虚损

素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经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行经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因而发为痛经。

 

二、辨证

 

1.气滞血瘀

每于经前1~2日或经期中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疼痛可减,经净后疼痛自消,常伴胸胁、乳房胀痛。舌质黯,或见瘀点,脉弦或弦滑。

2.寒凝胞中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伴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3.寒湿凝滞

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有畏冷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4.湿热下注

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或有块,平时带下色黄或有秽臭,时而低热起伏,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5.气血虚弱

经净后或经前和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常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虚损

经期或经后1~2日内小腹绵绵作痛,经色黯淡,经量少而质薄;或有耳鸣、头晕、眼花,或腰酸,小腹空坠不温,或潮热。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或沉细。

 

三、治疗

 

1.针灸疗法

(1)刺灸法

①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选穴:气海、次髎、合谷、三阴交、太冲、血海。

操作:毫针刺,均施泻法。

②寒凝胞中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选穴:关元、地机、三阴交。

操作:地机用泻法,其余两穴施平补平泻法。

③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选穴:足三里、血海、气海、会阴、太冲、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均施补法。

④肝肾虚损

治法:补益肝肾,止痛。

选穴:关元、肾俞、肝肾、照海、太冲、三阴交、太溪。

操作:毫针刺,均施补法。

(2)耳针法

选穴:子宫、卵巢、盆腔、内分泌、皮质下、肝、脾、肾。

操作:每次取3~5穴,毫针刺,中强度刺激,每日1次,留针2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按压,每日按压2~3次。

(3)皮肤针法

选穴:任脉、肾经、脾经、腹股沟部、腰骶部、督脉、膀胱经。

操作:皮肤针中度叩刺,至潮红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4)水针法

选穴:上髎、次髎。

操作:用1%普鲁卡因注射液1ml注射于上两穴,每日1次。

2.方药疗法

(1)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化裁。

组成:枳壳20g,乌药20g,制香附20g,川芎20g,红花20g,牡丹皮20g,延胡索20g,五灵脂20g(包煎),当归15g,桃仁15g,炙甘草15g,赤芍15g。

加减:若肝郁化热,经期延长,质稠黏,口苦,舌苔黄者,加炒栀子、夏枯草、益母草;若属血瘀痛经,加莪术、水蛭、生山楂、血竭粉(分冲)以祛瘀止痛。

(2)阳虚内寒

治法:温阳暖宫,调经止痛。

方药:温经汤化裁。

组成:吴茱萸20g,桂枝20g,制附片20g,川芎20g,阿胶20g(烊化),牡丹皮20g,当归15g,赤芍15g,艾叶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

加减:若腰痛如折,膝软乏力,加炒杜仲、牛膝、川续断、狗脊以温肾强腰膝;若小便频数,加补骨脂以温肾缩尿。

(3)寒湿凝滞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化裁。

组成:炒小茴香20g,干姜20g,生蒲黄20g(包煎),五灵脂20g(包煎),延胡索20g,制没药20g,苍术20g,当归15g,赤芍15g,茯苓15g。

加减:若痛甚而厥、冷汗淋漓者,加制附片、艾叶以温通阳气;若伴恶心、呕吐者,去制没药,加法半夏、藿香、陈皮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4)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化裁。

组成:牡丹皮20g,川芎20g,桃仁20g,红花20g,制香附20g,延胡索20g,车前子20g(包煎),生地黄15g,赤芍15g,败酱草15g,红藤15g,莪术10g。

加减:若月经量多者,经期,去川芎、莪术行血逐瘀之品,加益母草、生地榆、炒栀子凉血化瘀止血;若平时带下有臭味者,加鱼腥草、生贯众清热解毒。

(5)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化裁。

组成:党参25g,炙黄芪25g,熟地黄25g,白芍25g,鸡血藤25g,延胡索20g,制香附20g,川芎20g,当归15g。

加减:若心悸失眠者,加龙眼肉、炒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若小腹痛、喜热者,加肉桂、艾叶温阳暖宫。

(6)肝肾虚损

治法:补益肝肾,养血止痛。

方药:调肝汤化裁。

组成:当归25g,白芍25g,山药25g,川续断25g,鸡血藤25g,山茱萸20g,阿胶20g(烊化),巴戟天20g,杜仲20g。

加减:若见潮热者,加地骨皮、制鳖甲滋阴清热;若失眠健忘明显者,加夜交藤、五味子养血安神。

本文选自《李延学术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吴限 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