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的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生率为33. 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 06%[1] 。本课题组于2008年至2010年以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为切入点,分别于患者经前、疼痛即刻两种不同介入时机针刺,运用通用简明McGill疼痛评分表(SF-MPQ) [2-3]评价疗效,并对比两种不同介入时机对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
    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别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社区及山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浙江省针灸推拿医院、山东省中医药研究员附属医院针灸科及妇科门诊,采用多中心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组年龄最小16岁,最大35岁,平均(25士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平均(5. 7士2. 8)年。对照组年龄最小16岁,最大35岁,平均(25士3)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3年,平均(5. 8士2. 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
1. 2诊断标准
1. 2.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5]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拟定。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6]制定的痛经的辨证标准拟定。本研究受试者均为实证,将寒凝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两种证型纳入实证。
1. 3纳入标准
    ①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③年龄为16-35岁;④月经周期规律,为(28士7) d ;⑤接收本疗法前1个月经周期未接受其他治疗,且治疗前2星期内未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2治疗方法
2. 1针刺方法

      两组针刺方法相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7]进行穴位定位,根据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输穴学》[8]幻确定穴位的针刺方向、深浅。十七椎(EX-B8)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直刺0. 5-1寸。依据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9]进行具体操作,采用针刺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泻法约0. 5 min,之后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0. 5 min,留针30 min后出针。
    如患者疼痛发作时难以忍受,予阿司匹林泡腾片0. 5 g,疼痛时一次性口服,并在CRF表中详细记录。
2. 2疗程与治疗频次
    治疗组在月经来潮前第5天开始治疗,每日针刺1次,针至月经来潮后停针。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在疼痛发作的第1大开始治疗,每日针刺1次;痛经持续时间在1 d及更长的患者,针刺十七椎穴的频次为每日2次。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d,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 1观察指标
    采用通用简明McGill疼痛评分表(SF-MPQ)评价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SF-MPQ量表分3部分,即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即I)。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及时填写简明McGill疼痛评分表。
3. 2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 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用one samrpl et-test方法检测,两组间差异的显著性采用t检验。
3. 3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SF-MPQ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MPQ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 P<0. 05)。治疗组治疗后SF-MPQ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4讨论
    同现代医学和内服中药相比,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疗效好、安全性强、无副反应等优势。十七椎穴是经外奇穴,穴下有第5腰神经分布,与其他神经形成盆丛,组成子宫阴道丛等次级丛,分布于生殖器。十七椎穴是临床常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单穴之一[10-11]。本研究运用针刺不同介入时机观察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比较两者的差异,进而探讨针刺十七椎不同介入时机对原发性痛经的影响。笔者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SF-MPQ)作为评价痛经症状的工具,其适用于检测时间有限而同时又要获得其他强度信息如VAS评分结果时,同典型的MPQ一样,SF-MPQ同样是一种敏感、可靠的疼痛评价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前与疼痛即刻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均有疗效,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但经前针刺较疼痛即刻针刺疗效更佳,可为针刺治疗疾病的介入时机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