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流产系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自然终止者。妊娠12周以前终止者为早期流产,妊娠12~28周终止者为晚期流产。在妊娠20周至不足28周之间,胎儿体重在500~1 000g之间,娩出后有存活的可能,称为“有生机儿”。有学者主张把流产定义为妊娠不足20周终止者。

     

    流产分为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两大类。前者指药物或机械等人为因素终止妊娠;后者为非人为因素导致者,本节仅讨论自然流产。按自然流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以及流产合并感染等临床类型。自然流产的发生率约3.6%~16%,其中,约60%~80%为早期流产。

    

    中医学有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动欲堕、胎死不下、滑胎等病名,均属自然流产的范畴。在《金匮要略》已有“半产”的记载;《脉经》载有“胎漏”“堕胎”之名;《诸病源候论》中有“胎动不安”和“数堕胎”的描述。“胎漏”是指妊娠期间阴道少量下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者;“胎动不安”是妊娠期间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下血者;均相当于先兆流产,多见于妊娠早期;“堕胎”是妊娠3个月内胎元自然殒堕者,相当于早期流产,“小产”是指妊娠3个月以上,7个月以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亦称“半产”,相当于晚期流产;“胎动欲堕”类似于难免流产;“胎死不下”相当于稽留流产;“滑胎”是指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相当于“习惯性流产”。

    中医学认为,流产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其母有疾以动胎”和“胎有不牢固以病母”这两类因素,已认识到母体和胎元的异常均可导致流产。父母之精气不足,或孕后受外邪、毒物所伤,均可致胎元不健。母体脾肾虚弱、气血不足、血热、血瘀则可致冲任不固而胎失所系。胎元不健者,可先出现胎漏、胎动不安,继而以堕胎、小产告终,或未见胎漏、胎动不安的过程,直接发生堕胎、小产或胎死不下。母体不健者,亦可出现胎漏、胎动不安,如经积极的安胎治疗,可继续妊娠,若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也可能发生堕胎、小产。

    


中医治疗优势


    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它注重脏腑的整体调节和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对于反复性或习惯性流产,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流产,在前次流产后中医采用“预培其损”,即孕前调理,孕后安胎的治疗方法,临床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简便、价廉,患者依从性好。

    

    大量的中药安胎安全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常用的安胎中药复方的急性和长期毒性试验,均未见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对实验孕鼠的心、肝、肾功能、血糖以及主要脏器无不良影响;对经安胎治疗后出生的儿童,亦无不良影响。

    


中医治疗路径

    

    中医治疗主要根据流产的临床类型分别进行处理。

    

    胎漏、胎动不安,属胎元不固而未殒者,以“治病与安胎并举”为治疗原则,并要分清母病或子病,因母病而致胎动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而胎自安;因子病而致病母者,重在安胎,胎安而病自愈。安胎之法重在补肾、健脾、疏肝,补肾是固胎之本,健脾为益血之源,本固血充则胎自安。治疗时还应兼顾益气、养血、清热,以免胎失所载、胎失所养或热扰胎元。

    

    若胎元不健或胎元已殒,发生堕胎、小产,或胎堕难留、胎死不下、堕胎不全者,应以“下胎以益母”为治疗原则,但下胎宜审慎,切勿损害母之正气。若并见感染邪毒之征,需配合清热解毒。下胎后则以祛瘀生新,调理气血为治疗大法。

    

    对屡孕屡堕的滑胎,应遵循“预培其损”的原则。在流产康复后首先进行有关流产原因的检查,然后针对流产原因进行处理,尤其要注重在下次孕前3~6个月开始调理净后立即进行安胎治疗,安胎直至超过以往发生流产的最大孕周,以防再次殒堕。

    

    临床治疗路径:


    

中医治疗策略


    对胎漏、胎动不安等先兆流产者的治疗,以“治病与安胎并举”为原则。

    对滑胎者的治疗,应遵循“预培其损”的原则。

    对堕胎、小产,或胎堕难留、胎死不下、堕胎不全者的治疗,以“下胎以益母”为原则。

    

  (一)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

    1.脾肾虚损证

   【审证求因】 

    主症: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淡黯,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纳差,神疲乏力,便溏,夜尿多,面部或眼眶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而滑,尺弱。

    病因:先天禀赋薄弱,肾气虚不能固摄冲任或后天久病伤肾,或屡孕屡堕,或孕后房事不节,均足以损伤肾气,肾虚则胎失所系。或孕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以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则胎失所养。

    【辨证要点】

    本证以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淡黯,质稀,腰膝酸软,纳差,神疲,,舌淡黯,脉沉细而滑为辨证要点。

    肾虚不固,胎失所系则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差,神疲;舌淡黯,脉沉细而滑乃脾肾虚之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淡黯,质稀,腰膝酸软,纳差,神疲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和孕产等情况。治疗以补肾健脾,固冲安胎为主。

    治法:补肾健脾,固冲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20g、白术15g。

    菟丝子20g  续断15g  桑寄生15g  阿胶15g  党参20g  白术15g 

    偏寒者加艾叶15g暖宫安胎;偏热者加黄芩10g清热安胎;兼血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各15g大补精血;若反复流血,色鲜红,可酌加墨旱莲20g,生地黄炭15g,地骨皮15g,仙鹤草 15g,贯众炭15g;下血色淡或黯,则偏于寒,可酌加艾叶炭15g,莲房炭15g,海螵蛸20g等;兼小便频数者,加益智仁15g以温肾固摄;兼大便秘结者,加制何首乌20g,肉苁蓉15g以润肠通便。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6g/次,3次/日。适用于脾肾虚损证。

    中药针剂: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参麦针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气血虚弱证

    【审证求因】 

    主症: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小腹隐痛空坠,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酸,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滑。

    病因:气以载胎,血以养胎,母体素体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失血,气血亏损,或孕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以致脾胃虚弱,气血匮乏,则无以濡养胎元。

    【辨证要点】

    本证以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小腹隐痛空坠,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滑为辨证要点。

    气血虚则面色无华;无以载胎养胎,则小腹隐痛空坠,孕后阴道流血,色淡红,质稀;舌淡,苔白,脉细滑为气血虚之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小腹隐痛空坠,面色无华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和孕产等情况。治疗以补气养血,固冲安胎为主。

   治法:补气养血,固冲安胎。

   方药:胎元饮(《景岳全书》)去当归,加菟丝子30g、桑寄生15g、阿胶15g。

   人参30g  白术15g  熟地黄15g  杜仲15g 芍药15g  甘草3g  陈皮9g  菟丝子30g  桑寄生15g  阿胶15g 

    若偏于气虚者,治宜益气固冲安胎,方用举元煎(《景岳全书》:人参10g,黄芪15g,升麻10g,白术15g,炙甘草6g,加续断15g,桑寄生15g,阿胶10g(烊化)。若以党参易人参,则应重用至30g,以固气摄血安胎。

    若偏于血虚者,治宜补血固冲安胎,方用苎根汤(《妇人大全良方》:生地黄15g,苎麻根15g,当归15g,白芍15g,阿胶5g,甘草6g)加续断15g,桑寄生15g。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10~20ml/次,3次/日。适用于气血虚弱证。

    中药针剂: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黄芪针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血热证

    【审证求因】

    主症: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面赤口干,或五心烦热,腰酸胀,便秘,尿黄,舌红或边尖红,苔黄或少苔,脉滑数。

    病因:孕后感受热邪,或七情化火,或过用温燥之品,或素体阴虚,热从内生,扰动冲任胎元,迫血妄行而致。

    【辨证要点】 

    本证以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面赤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热邪扰动冲任胎元,则孕后阴道流血,色鲜红或深红;面赤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面赤口干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和孕产等情况。治疗以清热养血,固冲安胎为主。

    治法:清热养血,固冲安胎。

    方药:保阴煎(《景岳全书》)。

    生地黄15g  黄芩12g  黄柏12g  熟地黄15g  怀山药20g  白芍15g  续断15g  甘草3g 

    若阴虚血热明显者,加阿胶10g(烊化),墨旱莲20g,侧柏炭15g,以养阴清热止血;热盛反复流血不止者,加贯众炭15g,仙鹤草20g,地榆炭15g,以清热止血。

    4.血瘀证

    【审证求因】 

    主症:素有盆腔包块或子宫肌瘤等症瘕痼疾,或孕后跌仆外伤,阴道少量流血,色黯红,小腹疼痛;舌暗,苔白,脉弦滑。

    病因:盆腔素有症瘕痼疾,或孕后跌仆外伤,瘀阻冲任、胞脉胞络,血不循经,胎元失养,以致胎元不固。

    【辨证要点】

    本证以素有症瘕病史;孕后阴道流血,色黯,小腹疼痛;舌暗,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素有症瘕病史,或孕后跌仆外伤,血不循经,则孕后阴道流血,色黯;舌暗,脉弦滑为血瘀之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孕后阴道流血,色黯,小腹疼痛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和孕产等情况。治疗以调和气血,固冲安胎为主。

    治法:调和气血,固冲安胎。

    方药: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12g  川芎6g  白芍15g  白术15g  茯苓20g  泽泻15g 

阴道流血量多,去当归、川芎等辛窜动血之品,酌加阿胶10g(烊化),艾叶炭15g,养血止血。血瘀明显者加茜草炭15g,海螵蛸20g,化瘀止血。

    

(二)习惯性流产(滑胎)

    对于习惯性流产或反复自然流产者,应遵循“预培其损”的原则,在前次流产康复后,首先查找有关流产的原因,针对流产原因进行处理,然后按下述方法调治。

    1.孕前调理  孕前着重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以固冲任,尤其要注重在下次孕前3~6个月开始调理。

    (1)脾肾虚弱证

    【审证求因】

    主症:屡孕屡堕或如期而堕,平素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精神萎靡,夜尿频多,目眶暗黑,或面色晦暗,肢软疲乏,纳差便溏。舌质淡或淡暗,苔薄白,脉沉弱。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肾精不实,或因房劳多产、多次堕胎小产以致肾气耗损。素体脾虚,失于健运,气血化源不充,后天之本亏虚。肾气不足,则胎失所系;脾气虚弱,则胎失所养,因而发生滑胎。

    【辨证要点】 

    本证以屡孕屡堕或如期而堕,小腹下坠,腰膝酸软,疲乏,纳差,舌质淡,脉沉弱为辨证要点。

    先天肾气不足,故屡孕屡堕,腰膝酸软。素体脾虚,气血化源不充,故疲乏,纳差。舌质淡,脉沉弱为脾肾虚的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屡孕屡堕或如期而堕,小腹下坠,腰膝酸软,疲乏,纳差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和孕产等情况。治疗以补肾健脾为主。

    治法:补肾健脾,益精养血。

    方药:补肾固冲丸(《新编中医治疗学》)。

    菟丝子20g  续断15g  巴戟天15g  杜仲15g  鹿角霜15g  当归10g  熟地黄15g  枸杞子20g  阿胶10g(烊化) 党参30g  白术15g  大枣10枚  砂仁6g(后下)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g,每天3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2)气血虚弱证

    【审证求因】

    主症:屡孕屡堕,平素面色胱白或萎黄,身体疲乏,头晕肢软,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因:母体素弱;或因脾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后失养,气血耗伤等致气血虚弱,气虚不能载胎,血虚不能养胎,故每孕如期而堕。

    【辨证要点】

    本证以屡孕屡堕,面色?白或白或萎黄,疲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素体脾虚,或久病、失血,或孕后劳倦、饮食所伤,气血虚弱,胎失所养,故屡孕屡堕。面色?白或萎黄,疲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乃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之表现。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屡孕屡堕或如期而堕,面色?白或萎黄,疲乏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和孕产等情况。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人参30g  黄芪20g  白术20g  炙甘草3g  当归10g  白芍15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砂仁6g(后下) 续断15g  黄芩10g  糯米100g 

    2.孕后安胎:从确诊妊娠开始,立即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安胎治疗;不要等到有先兆流产症状出现后才治疗。安胎时间要超过以往发生流产的最大孕周,以防再次殒堕。

    具体的辨证治疗参考前述“先兆流产”内容。

    

(三)难免流产、不全流产(胎堕难留、堕胎、小产)

    胎元殒堕,有难留之势,则急需下胎以救母。殒堕之胎,如离经之血,属于瘀滞之物,治当祛瘀生新。若堕胎、小产后感染邪毒,则按产后发热处理。

    下胎救母主要应用手术方法处理。对于病势不急,阴道下血不多,宫内残留物少者,可考虑应用下述中医方法治疗。

    1.瘀血阻滞证

     【审证求因】 

    主症:妊娠早期阴道流血逐渐增多,色黯红有块,小腹坠胀疼痛;或妊娠中期小腹疼痛下坠,阵阵紧逼,或有羊水溢出,继而阴道下血量多,或有部分胎物排出,阴道仍持续流血。舌质正常或紫黯,脉滑或弦滑数。

    病因:胎殒之后,肾气不足或脾气虚弱,无力运血;或热灼血脉,瘀热内结;或外伤冲任胞宫,气血逆乱,皆可致瘀,使瘀阻产道,胎堕排出不畅。

    【辨证要点】

    本证以孕后阴道下血,色黯红有块,小腹坠胀疼痛,或有部分胎物排出,阴道仍持续流血。脉滑为辨证要点。

    瘀阻冲任胞宫,气血逆乱,胎失所系,故孕后阴道下血,色黯红有块。胎殒之后,排出不畅,小腹坠胀疼痛,或有部份胎物排出,阴道仍持续流血。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孕后阴道下血,色黯红有块,小腹坠胀疼痛,或有部分胎物排出,阴道仍持续流血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和孕产等情况。治疗以祛瘀下胎为主。

    治法:祛瘀下胎。

    方药:脱花煎(《景岳全书》)加益母草30g。

    当归30g  川芎10g  红花10g  益母草30g  肉桂3g(煱) 牛膝20g  车前子15g 

    2.气血虚脱证

    【审证求因】 

    主症:胎殒胞中,部分胎块或胎衣残留,阴道大量流血,甚至出血不止,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舌淡,苔薄白,脉细微欲绝。

    病因:殒胎堕下不全,胞脉损伤过甚,则阴血暴下,阳失承制,致气血虚脱之象。

    【辨证要点】 

     本证以孕后阴道大量流血,眩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细微欲绝为辨证要点。

     殒胎堕下不全,胞脉损伤过甚,则孕后阴道大量流血。阴血暴下,元气欲脱,则眩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细微欲绝。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孕后大量流血,眩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孕产及贫血等情况。治疗以祛瘀益气固脱为主。

    由于本证急危,应先紧急手术清宫,再配合中医治疗。

    治法:益气固脱,祛瘀止血。

    方药:加参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人参30g  桃仁10g  当归15g  川芎8g  炮姜6g  甘草3g 

    若气虚甚,加黄芪30g,补中益气。

    中药针剂: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参附针2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其它中医治疗

    针灸:三阴交、合谷,瘀血阻滞者用泻法;血虚气脱者用温针。每日2次。具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

    

(四)稽留流产(胎死不下)

    胎元已殒,胎死日久而未能自然排出者,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可导致流血不止。需及时助其下胎,以免变生它症,尤应注意。

    助其下胎之法主要应用手术处理。对于病势不急,阴道下血不多者,可考虑应用下述中医方法治疗。

    1.气血虚弱证

    【审证求因】 

     主症:胎死腹中,小腹疼痛或有冷感,或伴阴道流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精神倦怠,面色苍白,或口有恶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无力。

     病因:胎既死则为病邪异物,有碍气血生化及其运行。然孕妇素体气血虚弱,遂致无力送胎外出,而胎死不下。

    【辨证要点】 

    本证以胎死腹中,或伴阴道流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无力为辨证要点。

    孕妇素体气血虚弱,孕后胎赖气血长养,胎失所养,以致胎死腹中,阴道流血。气血虚弱,则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无力。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胎死腹中,或伴阴道流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气短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孕产及贫血等情况。治疗以养血益气下胎为主。

    治法:养血活血 益气下胎。

    方药:救母丹(《傅青主女科》)。

    人参30g  当归30g  川芎10g  益母草30g  赤石脂20g  炒荆芥9g 

    若偏于虚寒,小腹冷痛者,加吴茱萸6g,乌药15g,艾叶15g,以温暖胞脉,行气下胎。

  2.血瘀证

    【审证求因】

    主症:胎死腹中,或伴阴道流血,紫黯有块,面色青黯,口唇色青。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涩。

    孕期跌仆损伤,或气郁血瘀致胎死腹中。气滞血瘀,气机不畅,不能促胎排出。

【辨证要点】 

    本证以胎死腹中,或伴阴道流血,紫黯有块。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为辨证要点。

    气郁血瘀致胎死腹中。气滞血瘀,气机不畅,不能促胎排出,则阴道流血,紫黯有块,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 

    【临证思维】 

   本证患者以胎死腹中,或伴阴道流血,紫黯有块。舌质紫黯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需注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月经、孕产及贫血等情况。治疗以祛瘀下胎为主。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下胎。

    方药:脱花煎(《景岳全书》)加芒硝10g。

    当归30g 川芎10g 红花10g 益母草30g 肉桂3g(煱)  牛膝20g 车前子15g 芒硝10g 

    若下血量多者,加血余炭10g,炒蒲黄10g,茜草根15g,以祛瘀止血。

    3.其他中医治疗

    针灸:气血虚弱证选足三里、三阴交、至阴,用补法或温针;血瘀证选合谷、三阴交、至阴,用泻法。

     

(五)完全流产

    堕胎、小产完全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按产后调护。

    


中医治疗评价


    在防治先兆流产方面,中医药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它强调“安胎与治病并举”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治疗时强调肾、脾、肝等脏腑和气血的整体调节,尤其注重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以及冲任的调补,使胎元得肾气所系,有精血所养,故疗效显著。


    在前次流产后采用“预培其损”,即孕前辨证调理,孕后立即辨证安胎的治疗方法,是中医药防治反复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的特色之一,临床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对胎元不正者,治疗宜“下胎益母”。在“下胎”以手术处理为主的同时,中医治疗的优势体现在下胎后的辨证施治以“益母”,它能祛瘀生新,促进恶露的排出和身体的尽快恢复。


    对于器质性病变所致流产的治疗,非中医所长。

    


中医治疗难点


    1.对于部分免疫性流产或不明原因流产,中医治疗的疗效及可重复性仍不稳定。

    2.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对策略与思路


    1.继续深入探讨免疫性流产或不明原因流产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制订中医药防治免疫性流产或不明原因流产的诊疗规范,并加以推广应用。


    2.针对复发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深入研究病因与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把西医辨病、辨因的微观检测和中医宏观辨证施治相结合,系统制定中医的孕前调治和孕后安胎方案,从而进一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