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至可致昏厥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武器执行病变的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后者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疾病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的疾病,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者占53.2%,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

 

中医学亦称本病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内,损冲任之脉,……其净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后世各家对本病也多有论述。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则有病因和治法的论述:“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包络冲任……用温经汤”。《傅青主女科.女科上卷》论述痛经有肝郁、肾虚、寒湿等不同证候,并提出应分别治以宣郁通经汤、调肝经、温脐化湿汤。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时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其病因有寒湿、湿热、气滞、虚损或禀赋不足,以寒、瘀为多见。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变化急骤,或气血运行不畅,则“血气不通,不通则痛”,属实证痛经;或冲任不足,胞脉失于儒养,“气血不容,不容则痛”,属虚证痛经。